酷暑炎夏:科学运动指南
近年来,关于运动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,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,尤其是很多家长开始担忧羽毛球运动的安全性。事实上,运动猝死的发生率并不高,我们不能因噎废食,但也要提高警惕,做好预防措施。
高强度的运动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,但猝死的发生往往与自身疾病或潜在的健康隐患密切相关。高温高湿的环境、运动前的身体不适(如发烧、大量出汗、呕吐腹泻等)、长期疲劳和熬夜等因素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和心律失常,增加运动猝死的风险。
运动猝死 typically 表现为突然失去意识、昏倒在地、心跳呼吸停止、面色苍白或发绀、瞳孔散大等。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是4-6分钟,越早进行心肺复苏,救治成功率越高。在发生运动猝死时,时间就是生命,应立即进行抢救。
对于生活在广东亚热带地区的人们来说,夏季高温高湿的天气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,尤其是在7、8月份的三伏天期间,更应高度重视自身的身体状况。高温高湿环境下,人体血管扩张,出汗量增加,血液变得粘稠,容易出现胸闷、气短等症状,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巨大负担。研究表明,气温每升高1℃,心脑血管疾病急诊患者数量就会增加17%。
很多人认为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出汗,尤其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,认为出汗可以排毒。事实上,这种观点是错误的。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水分流失,造成血液浓缩,影响血液循环,同时还会导致钾、钠、钙、镁等微量元素的流失。这些微量元素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,特别是心电功能的平衡至关重要。例如,钾可以维持基本的心电活动,镁可以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,降低心律失常的风险。
数据显示,超过一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病例是由猝死造成的,而其中50%-75%的心脏性猝死与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有关。低钾低镁血症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、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。
一般情况下,只要饮食正常,没有腹泻、大量出汗等情况,人体内的钾、镁元素含量就能维持在正常水平。运动猝死的发生往往与基础疾病(如高血压)、不良生活习惯(如过量饮酒)、肠道功能紊乱、高强度运动等因素综合作用有关,最终导致低钾低镁血症,从而引发心脏性猝死。
夏天气温高,超过35摄氏度时,最好选择在空调房里进行羽毛球、网球、篮球等剧烈运动。如果要踢足球,建议等到傍晚太阳落山后再进行。闷热无风的天气里,要减少运动量,多补充水分和运动饮料,避免因为电解质紊乱影响心脏,引发意外。
科学运动能够有效预防意外发生。运动可以提升身体机能,增强环境适应力,反而能降低风险。运动要讲究方法,生病的时候更要避免运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