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和节节日习俗 晦日节俗缘起是什么
导读:让文学知识集趣味性、知识性与文化性于一体,可以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,唤醒文化记忆,感受传统的魅力。那么,中和节节日习俗有哪些?晦日节俗缘起是什么呢?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。
中和节节日习俗
中和节作为唐代的一个重要的新兴节日,由正月晦日发展而来,在唐德宗李适贞元五年(公元789年)正式确立,其后又历经数朝,逐渐衰微,到现在只有山西云丘山等少数几个地方有较为正式的节俗活动。中和节的那些传统习俗仍然彰显着我们坚韧美好的精神。
中和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,每逢农历的二月初一,正值春天来临,有关中和节的庆祝活动便也统统展开。中和节作为唐代的法定节日曾在德宗时盛极一时,对德宗巩固统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而随着历史的发展,中和节渐渐淡出了国人的视野。其实,中和节的文化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,虽然现实中并非时时可见,但是我们可以从其发展流变的节俗中来一睹其芳容。由于中和节作为一个法定节日在唐代正式确立并得到大力推广,而在唐德宗之后便被官方弱化乃至销声匿迹,所以,我们关于中和节节俗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唐代,并在中和节的流变中通过节俗的考察来了解其社会精神和文化意象。
“晦日”节俗——缘起
中和节在唐代正式得以确立,因皇帝鼓励全国人民宴享取乐以及庆祝活动规模巨大,让中和节成了一个广为人知的节日。就像前文分析的那样,中和节的产生并非横空出世,其前因后果都是清清楚楚的。唐代中和节起源于正月“晦日”,唐以前并无中和节,据《旧唐书》记载,德宗因欲于初春之时为祭句芒神、宣扬帝力,故改正月“晦日”为中和节,自此,正月九、二月朔、三月上巳合称为三令节,中和节成为法定节日“大行其道”。由此可见,中和节的前身应是正月“晦日”,由于“以晦为节,非佳名色”,所以便取“中和”为节名。正所谓“揆三阳之中;和者,酌二气之和,以畅中气,以播和风”(白居易《中和节颂并序》),侯喜《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》云:“应天地中和之气,备朝廷中和之容,君告成中和之功。”
龙
唐以前的“晦日”的节俗主要是祭祀方面的,官员百姓在过节中除了喝酒感叹庄稼收成,最主要的内心寄托就是充满仪式感的祭祀活动了。南北朝时期也有大量以“晦日”为题材的诗歌流传。例如,北魏卢元明的《晦日泛舟应诏诗》:“轻灰吹上管,落蓂飘下蒂。迟迟春色华,皖皖年光丽。”
而每当中和节时,迎神赛社、祭祀龙神、祭祀土地等习俗活动都会齐齐亮相,这些都和古代“晦日”的节日活动不谋而合。二月二日这天,食品也多以龙命名:吃面条称“挑龙头”、吃油炸糕称“吃龙胆”、食煎饼称“揭龙皮”、吃麻花称“啃龙骨”,以示吉庆。“龙”象征着华夏民族坚毅不屈、顽强拼搏、和险恶的大自然既斗争又和谐共生的民族精神,当然,那些伏羲、女娲、龙王的远古传说和神话故事都离不开“龙”,而“龙”把这一切都串联起来,让华夏儿女以“龙的传人”的精神气魄消灭水患、建立国家,开始了世代繁衍,并在生生不息的成长中把“无所不能”的“龙”的精神植根于自己的血脉,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。
结语:以上是小编整理的“中和节节日习俗晦日节俗缘起是什么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